欢迎您访问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学院新闻

汉族叙事长歌专家万立煌到音乐学院讲座

发布者:  时间:2022-03-31 14:54:37  浏览:


2022年3月30日下午,湖北省民协副秘书长、长歌专委会主任万立煌音乐学院为师生作《湖北民间叙事长歌漫谈——以田野调查里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为中心》学术讲座。一起来的还有咸安区桂花镇的民间歌手孙新文,配合万老师的讲座。

 

此次讲座,由音乐学院副院长王伶俐主持,音乐学院副院长赵峻做最后总结发言。到场的还有咸宁市文联一级调研员、咸宁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专,咸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定光平教授,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郭彧,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佘翠花和李明教授、张琼副教授,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的何岳球教授、高丽,咸宁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金顶挑,咸安区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咸宁日报记者杜培清。

 

万立煌,男,1954年生于湖北通山。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协专家库成员。1980年开始从事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提携和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对咸宁市和湖北省民间文艺工作多有贡献。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1984年)、《咸宁地区民间故事集》副主编(1990年)、《通山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主编(1990年,与人合编)、《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主编(2009年)、《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二卷)主编(2016年,与人合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咸宁民间叙事长歌》副主编(2020年),发表民间文艺论文20余篇,为咸宁市成功申报“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汉民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建设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做了大量工作,荣获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贡献奖、湖北省民间文学集成屈原奖一等奖、全国“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奖励。

 

此次讲座,万立煌老师围绕湖北民间叙事长歌的概况、湖北民间叙事长歌的搜集整理过程、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的艺术特色、后非遗时代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民间歌谣一直是劳动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根植于田野的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北咸宁、宜昌、神农架、襄阳以及江汉流域,存在大量既可以读也可以唱的长歌,从古唱到今,纵贯数千年,唱法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

 

诗是供识字的先生们诵读的,民歌是让不识字的泥腿子们咏唱的;识字者在听歌之余,一时手痒,将之记录下来,便成了歌本,在口耳传播之外,让人们多了一道阅读的途径;具备一定商业头脑者,将歌词刻印出来,交换给他人用于诵读、歌唱,传播的辐射面大大增加;民间唱的故事歌随之变成可以阅读的“诗”。

湖北民间叙事长歌如诗如歌,从民俗角度来分类,可分为劳动生活歌,仪式歌等;从音乐体裁方面来分类,可分为山歌、田歌、风俗歌(孝歌、堂歌)等;从文学内容方面来分类,可分为民间叙事长歌、历史传说长歌、神话长歌等;江汉神话长歌包含《黑暗传》、《神仙宝鉴》(《神仙宝鉴》由《神仙纲鉴》《神仙通鉴》两部分组成)、《天星记》三部分内容,都是江汉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学品种。

咸宁长篇叙事山歌,是咸宁民间歌手的创造性民歌分类,指歌词以“五句子”分节,以“五句子”形式为典型代表的,用山歌曲调演唱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韵文体长歌。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的演唱,有山歌和小调两种形式,都属于民歌范畴。通常,五句子只可能用山歌曲调演唱,四句子、六句子有山歌也要小调,其他多半用小调演唱。咸宁有丰富的长歌土壤与作品。据2020年统计,咸宁地域内共发现民间叙事长歌110余种130余部,最早的作品是产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通山县六句子古言体长篇爱情叙事山歌《小樱桃》。

 

在讲解的过程中,万老师亲自为在座的师生演唱三声腔、神歌和《十杯酒》《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的经典唱段

 

配合着万老师的理论讲解,来自咸安区桂花镇的民间歌师孙新文现场演唱了《姐乐吔》《陆英姐》《山歌不唱冷秋秋》等山歌。

山歌不唱冷秋秋,

芝麻不打不成油。

无公鸡婆生寡蛋,

干田无水不成丘。

姣姐无郎不风流。

 

在讲座的最后,万老师再次劝勉大家,民间音乐是一门靠脚走出来的学问,需要经常到民间做田野调查,向民间学习。对此,他即兴创作并演唱了一首五句子山歌以表此意:

山歌好唱课难讲,

几多奥秘歌中藏。

要识庐山真面目,

去到民间多采访。

田野才是真课堂。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联系地址:湖北省咸宁市永安大道2号     邮政编码:4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