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学院新闻

【办实事】调研大幕高腔戏,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发布者:  时间:2021-05-20 11:07:02  浏览:

调研大幕高腔戏,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2021年5月18日,音乐学院“六大活动”调研团队到咸安区大幕乡调研高腔戏。参加调研的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森林、院长刘进清副书记徐、副院长赵峻、原副院长王群益、鄂南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栗建伟。

此次调研,是音乐学院受大幕乡政府委托而进行的系列调研活动之一。在咸安区大幕乡党委书记姜勇和大幕乡党委委员孙世芳带领下,调查组先后到咸安区大幕乡人民政府、金鸡山村、东村走访调研,初步掌握了大幕高腔戏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第一站 咸安区大幕乡人民政府

在咸安区大幕乡人民政府,党委书记姜勇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及政府相关战略部署,并为双方今后校地合作提出初步规划。

大幕高腔戏调研、打造、提升工作,是大幕乡配合、落实咸安区创建湖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具体措施。

2018年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咸安区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高质量创新服务标准,高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多角度培育文化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幕乡山青水秀,生态优美,乡土气息浓郁,“两山一湖一树”(大幕山、白云山、仙女湖及红豆杉)的自然生态资源,使其素有书乡、云乡、竹乡、茶乡、花乡五乡之称。为加快打造大幕乡旅游品牌,推进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幕乡根据自身优势,明确“生态为底、农业为本、工业为辅、旅游为核”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湖北高校艺术写生创作基地”、“艺术小镇”等项目。大幕乡集中力量调研、打造高腔戏,正是建设咸安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一镇一品”战略的有效措施。

 

在咸安区大幕乡人民政府会议室讨论

刘进清院长对大幕乡民间音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大幕乡发展文旅结合、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等战略部署,并围绕地理优势、区域合作、资料整理、历史挖掘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王森林书记说咸安区大幕乡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而且地理位置与我们音乐学院最为接近,所以是我们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表演艺术类)工作的重点关注区域。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加强大幕乡民间音乐尤其是高腔戏的调研,以此推动音乐学院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助力咸安区大幕乡经济文化发展。

第二站 咸安区大幕乡金鸡山村

在大幕乡金鸡山村月塘郭,金鸡山村妇联主任周艳红组织当地戏班人员,为我们介绍高腔戏的基本情况,并演出高腔戏《绣鞋记(又名九连环)》。

这些演出人员大多由当地女性乡民组成,具体见下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项菊香

1962.9

金鸡山村1组

小生 正旦

唐元英

1966.9

金鸡山村2组

老旦

黄盘英

1966.11

金鸡山村3组

老生

黄汉珍

1966.3

金鸡山村1组

正丑

唐和奉

1961.6

金鸡山村3组

小旦

王宏娇

1981.5

金鸡山村24组

花旦

张连英

1966.5

金鸡山村2组

小旦

张秀安

1969.12

金鸡山村2组

斋生

周艳红

1976.8

金鸡山村3组

小丑

项达桂

1948.8

金鸡山村24组

锣响

陈荣枝

1948.2

金鸡山村23组

师父

 

地方剧团在演出高腔戏《绣鞋记》 栗建伟摄影

陈荣枝是金鸡山村原支部书记,现为当地高腔戏剧团的师父,和传承人项菊香一起负责高腔戏唱腔、身段教学。陈荣枝为我们介绍高腔戏唱腔,说高腔戏唱腔丰富,当地有“九板十三腔”之说,并展示其中主要的唱腔。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起源于江西弋阳,故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弋阳腔与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独立的诸声腔剧。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演出结束,姜勇书记、王森林书记刘进清院长与周艳红交流 栗建伟摄影

据当地人们的传说,大幕高腔戏最早兴起于晚清。秀才郭远文把大冶高腔戏引入金鸡山村,通过历代艺人传承,高腔戏成为当地重要的艺术形式。

大幕高腔戏主要流传在大幕山两侧2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大幕山境内,在通山县黄沙镇万家乡及咸安区桂花镇南川一带也有流传。

从展演方式来说,大幕高腔戏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的“帮腔”与“不被管弦”的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帮腔,演员在台上演唱时,每句唱词末尾三字或一字由后台人员帮唱,成为这一剧种最主要的特点。

 

演出结束,刘进清院长、王森林书记、王群益院长与演员交流 栗建伟摄影

结语

调研大幕高腔戏,是配合咸安区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传承、挖掘高腔戏,有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开发性打造,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在今后工作中,音乐学院继续以“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表演艺术类)”为依托,以“鄂南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为主要平台,调研地方优秀的文化遗产,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撰稿:栗建伟,审稿:赵峻)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联系地址:湖北省咸宁市永安大道2号     邮政编码:437100